在B站看BBC拍的《里克·斯坦上海美食之旅》(Rick Steins Taste of Shanghai),一路吃的是老花头,去的是名地方,轻轻松松一个小时的节目却被各路国人促狭得够呛,大伙还顺便互掐✅显摆。也难怪,吃本来就是极其私人的事情,涉及地域㊣和回忆,再加上“外国人怎么看我们”这个又痛又痒的话题,自然说什么的都有。
节目本身和我们的《舌尖上的中国》相比也简直小儿科。电视主厨老头每到一处都恭恭敬敬拿出小本本记下步骤,然后舌灿莲花用一堆形容词给食物添花,给中国人尤其是身在其中的上海人看到,总归觉得流于表面,抓不到食物的细处之妙。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主要拍给㊣外国人看的小片子,看的时候依然非常开心。为什么?因为都是家常菜,和自己的惯常烧法一对比,立即就手痒欲下厨了!选其中的六道菜,正好三样浓油赤酱烟熏火燎,三样清简素朴凸显食物本味,算是上海菜的两面,每一面都好吃。
片中的红烧肉烹调方✅式并不特别,十户上海人家中大概八九户烧起红烧肉都用的相似手法。但是它贡献了一个吃红烧肉的好方法——用勺子舀起一块肉,然后塞上一小坨米饭,一大口送进嘴里。香甜软糯油香四溢,搭配米饭结实的嚼头,从来没有这样豪放地吃过红烧肉,下次一定要试✅一㊣下。
类似杭州的东坡肉颤巍巍一大块上来,再用刀划开分食,就没法这样享用红烧肉了。和东坡肉不同,上海人的红烧肉要小很多,大小差不多小孩拳头一握,烧的时㊣候热油煸葱姜大料,煸香后下锅细细把五花肉煎至两面微微焦黄。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不仅为让这层皮满口嚼劲,而且㊣能沥出不少油水,让烧成的红烧肉肥而不腻。
然后加水,生抽调鲜老抽上色,再加一大块冰糖。讲究一点的可以把水换成啤酒红烧肉,肉质更㊣嫩也更上色。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出锅。再撒一小✅把嫩嫩的小葱,两块肉能下一大碗饭。
看过北京的朋友做㊣红烧肉,又是一✅种不同的做法。肉切得更薄,上色靠炒✅糖,白糖炒至冒烟的一瞬立即下肉煸炒,上色后再加水加料,炖的时间也短很多。这样的红烧肉嚼劲在东坡肉和上海红烧肉之上,甜度则大幅降低酱油,食之便知是北方口味。
复㊣兴中路上的大肠面馆不用介绍,在上海鼎鼎大名。因为排队太长,所以从未吃过。因为生意太好老板太酷,所以片中里克·斯坦和他的团队没能得到进店拍摄许可,只能可怜兮兮地请翻译姑娘买来一碗汤水都没有的大肠面在路边分食。
大肠㊣好✅吃,就在那股“猪味”。肠子用面粉加盐刷得干干净净是卫生✅没错,但是如果把肠子褶皱里的那一点点油水都洗干净了,风味会减色不少。
大肠面要做得好吃其实很不容易。首先好吃的手擀面就难觅,其次汤底用白汤太寡淡,红汤(烧大肠的卤汁)又容易起腻。不是非常饿的情况下,一筷子青菜几块大肠再加一碗面下去,会让人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再闻到“猪味”。
猪㊣的直肠部位也就是圈子,相比大肠更有韧性和脆脆的嚼劲。最重要的是内壁一层软糯的组织“猪味十足”,是为精华。草头即苜蓿,因为特别吸油所以被老正兴饭馆发掘为圈子的最佳拍档。做出来的一盆草头圈子油脂大都被吸进草头里,滋润了这种干乎乎苦哈哈的蔬菜不说,自己也出落得油亮匀净。
吃过一次小饭馆的草头圈子,难得地加了辣。辣解油腻,和圈子内壁的那层软糯物质是绝配,辣火从背后冲出来,圈子的厚味留在整个身体里,赞!
上海人家里鲜少料理猪肠,嫌清洗过程太过麻烦,一煮两三个小时✅又太耗时,而且弄得家里猪味缭绕,不太体面。但是这种在饮食困难时期脱颖而出的食品至今仍受厚爱。老城区的街角常能看到写有大肠面招牌的面馆,本帮菜小馆子里油爆大肠和草头圈子必不可少。
甚至,交友的时候也常难免以“是否爱吃大肠”为一个重要评判标准。爱吃,必然愿意和你一道下小馆吃不太干净的路边摊,这种朋友常比约在咖啡馆和精致菜馆的更接地气。
发现没有,葱油饼这个名字还叫着熟得不得了,路边㊣卖正宗葱油饼的摊已经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包脚布”和手抓饼,从工艺复杂程度和嚼劲来说都差了一大截。
“阿大葱✅油饼”在上海也是一块金字招牌,里克·斯坦特意避开早饭时间去吃,依然排了很久的队。据说,在周末排队三小时是常态,还很有可能发生好不容易排到饼早已卖光的尴尬局面。
片中阿大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首先他抹的是大家最爱的猪油一大块,加的葱花比家常做时多得多,外加一块猪肉糜一并揉进面团。下油锅两面煎黄后贴饼子于旺㊣火炉子上细细烘烤,这一团烈火就是家常不具备的㊣最有利条件。
以后倒是可以尝试把煎黄的葱油饼放进烤箱,虽不能达到旺火炉子的喷香,也总比全程在平底煎锅上烘熟来得好。
如果食材好,那么掌握了火候就㊣成功了大半,以轻巧手快取胜。里克·斯坦对这部分最为赞不绝口,如此简单,滋味却如此丰富。
大火爆炒葱姜蒜,入蛤蜊翻炒至开口,淋少许白酒,撒盐和糖(酱油和蚝油亦可),几小段辣椒,盖上锅盖焖一两分钟,开锅即大功告成。
里克在铜川㊣路水产市场购得蛤蜊后拿到附近一家饭店代为加工,发现后厨的做法基本如此,但是在家常的✅基础上加了味精和鸡精提鲜。味道可想而知肯定鲜掉眉毛。但是在视味精为大敌的上海,恐怕少有主妇会用到,况且蛤蜊的鲜已经很足够了。
首先,白鲳鱼是一种很好吃的鱼,兼具细嫩的口感和一定的嚼劲,鱼肉鲜且少刺,肉头够厚,少有不爱吃白鲳的。
白鲳还有一种更好吃的做法,干煎。用盐和胡椒□□□□、葱姜□□□、及料酒腌过,厨房纸吸干,在平底锅煎至两面焦黄香✅脆,摆盘。再用酱油白糖滚油调好的料汁往鱼身上一浇,便大功告成。料汁的多寡㊣也有讲究,多了把香脆的鱼身浸软就不好了,少了则不够吃,酱汁刚好覆盖鱼腹最好。
片中的里克老头在末尾到翻译家中品尝了一顿家常白斩鸡。做法很简单,鲜鸡一只在锅中煮二十分钟,然后在冷水中又浸半小时。捞出来抹麻油,斩件,蘸酱油和葱花吃。
鸡不宜大,上海人惯用三黄鸡。广东则用清远鸡,都取其鸡肉的鲜嫩。如果能得小只的阉鸡口感一定更好。
火候根据鸡的状况需自己定夺,总之要刚好断生,鸡的骨髓还是红的,血丝隐约为妙。讲究一点的人家会用虾子酱油配葱花或者香菜来作蘸料。鸡肉本来淡味还带几分生鸡味,遇到上好的调料则口感突变鲜香爆炸,这就是白斩鸡的精髓。